全球汽车行业正卡在一道 “生死坎” 上,每一家车企都在拼命寻找跃过龙门的机会。但想要成功 “上车”,至少得跨过三大硬门槛,而且难度层层递进。
第一关,挤进全球销量第一梯队并站稳脚跟。什么才算得上第一梯队?年度总销量挤进全球前 20 是基本线,新势力车企可以放宽到前 30。像比亚迪、吉利稳坐全球前十,上汽、长安也在前 20 行列,理想则带领新势力闯入前 30,小鹏、小米同样潜力无限。这些以电动化为主的新势力,势头凶猛,把传统油车逼得节节败退。不少油车占比高的央企汽车集团,比如长安和东风,都开始谋划合并重组,就是为了保住销量优势。再加上美国加征关税,让中国汽车出口增速从去年一季度的 33.2%,骤降到今年一季度的 7.3%,国内市场和欧亚美市场变得更加关键,车企们在价格和配置上的竞争也愈发激烈。不过,冲销量只是最基础的要求,更难的还在后头。


第二关,卖车必须得赚钱。都到 2025 年了,要是还卖一辆亏一辆,实在说不过去。这里说的不亏,不用算上前期建厂、研发的一次性投入,只要现金流能打平就行。简单来说,卖车的毛利润超过银行贷款利息,就算及格。从 2024 年数据看,车企毛利率差距不小:广汽集团 6%,领跑 8%,未来 10%,上汽 12%,小鹏、福特 14%,吉利、长城、宝马 16%,特斯拉、比亚迪、大众 18%,通用 19%,奔驰 20%,理想和小米 21%,赛力斯最高达 26% 。但光毛利率高还不够,如果赚来的钱用错了地方,照样过不了关。
第三关,也是最难的一关 —— 掌握智能驾驶核心技术。现在不管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,都给车型配上了智能驾驶,甚至有品牌搞起 “智驾平权”,10 万级车型也全系标配。但关键在于,这技术到底是不是自己的?能不能看懂代码、进行修改?目前头部的四家专业智能驾驶公司 —— 地平线、大疆车载、华为和蒙 enda(业内戏称 “地大滑膜”),都没选择自己造车,而是与传统车企合作。这对车企来说,就像英雄遇到美人关,一旦依赖外包,看似能快速补足短板,不用改代码,套个界面、加个 logo 就能实现高阶智能驾驶,成本也不高。可时间一长,就会丧失自主研发能力,沦为产业链底层的硬件供应商,大部分利润都得通过专利和软件授权费,交给第三方公司。到那时,想终止合作都不敢,没了智能驾驶功能,销量根本保不住,连 “咸菜稀饭” 都没得吃。自己重新研发更是难上加难,智能驾驶领域赢家通吃,错过时机就再难翻身。不过,自主研发同样风险巨大,技术路线选错,或者慢人一步,都可能白费力气。
但对每一家车企来说,站在龙门前奋力拼搏的时光,或许才是最珍贵的。毕竟,只要龙门还没关上,谁都有机会从 “大黑鱼” 变成 “真龙”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