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汽车专家近日发出警告:蔚来、小鹏、理想三家新势力车企若保持独立运营,三年内存活概率为零。在同济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朱西产教授参与的腾讯新闻《车市热点+》访谈中,他直言:“除非尽快合并重组或深度合作,否则难逃淘汰命运。”
规模即生死线
朱西产抛出一个残酷标准:年销量不足200万辆的车企注定出局。研发成本高企与小规模量产形成致命矛盾,“研发投入不足,技术停滞;投入过高而销量低迷,资金链必断”。目前这三家车企年销量均未突破50万辆,距离安全线相差甚远。


三强短板鲜明
- 理想被视为现阶段赢家,因“决策失误较少”;
- 小鹏曾过度押注软件导致硬件缺陷,虽通过引入长城前CEO王凤英等高管补救,但转型效果待观察;
- 蔚来CEO李斌则被批“重氛围营造,轻研发投入”,品牌调性难掩技术危机。
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李颜伟补充道,若理想能将其增程式市场的成功复制到纯电领域,或可拉开与另两家的差距。但他同样悲观:“比亚迪才是房间里的大象,小品牌生存空间已被挤压殆尽。”
市场洗牌加速
分析师怡然指出,若以200万年销量为门槛,中国未来每年2000万辆新能源车销量仅能养活10个品牌。小米SU7的爆红印证了这一趋势——消费者更信任资金雄厚、跨行业巨头,“大而不倒”成为购车新逻辑。特斯拉也因全球品牌力和高保值率持续收割市场。
结论残酷而清晰:在比亚迪的成本控制与特斯拉的规模优势夹击下,中国新势力三强要么抱团整合,要么技术破局,否则终将如朱西产所言:“独立存活的可能性,是零。”
发表评论